川汉铁路

清末詹天佑设计的铁路线路
川汉铁路是一条重要的铁路线路,最初在清朝末年提出兴建。该线路东起湖北广水(后改为汉口埠),途经宜昌府夔州府(今奉节)、重庆府,最终到达四川成都府。川汉铁路连接了湖北和四川两个省份,是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东西向铁路动脉。该铁路的建设历经了清末、民国和共和国三个时期。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南京国民政府在铁路“五年建设近期计划”中规划了四大铁路网及其联络干线的建设,但至今仍未完成川汉铁路的建设。川汉铁路也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一条铁路。在清末,该铁路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进而引发了“辛亥革命”,被称为“一条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该铁路全长1223公里,相当于现今的成渝高铁渝万城际铁路宜万铁路汉宜铁路等线路。然而,实际建成的路线与百年前的规划存在差异,最终于2016年11月28日渝万城际铁路全线通车。[1]

历史情况

1904年1月,四川总督锡良奏准设立“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开始筹划横贯四川东西的川汉铁路,1905年7月公司改官绅合办,1907年3月再改为商办,正式名“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由晚晴学部左丞乔树楠为总理,胡峻为副总理。川汉铁路公司最初聘请川籍留美工程师胡栋朝、陆耀庭负责勘测选线,预定之川汉铁路线,基本寻四川传统商旅水道,途经:成都府(治成都)-直隶眉州(治眉山)-嘉定府(治乐山)-叙州府(治宜宾)-直隶泸州(治泸州)-重庆府(治巴县)-直隶忠州(治忠州)-[kuí]州府(治奉节),共5府3直隶州官署地,均是当时四川最主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铁路东出川省门户之奉节夔门,入湖北宜昌府(治东湖),再北上走直隶荆门(治荆门)-襄阳(治襄阳)-最后在德安府应山县广水乡,衔接京汉铁路,全长约2000公里。
历史方案
1、1903年,锡良任四川总督时提出的铁路线路计划,主要经由点为:广水宜昌、夔州(今奉节)、重庆泸州、宜宾、乐山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