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站就是观测、搜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水文、气象资料的一个专业机构,也叫流量站。水文站观测的水文要素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水温、冰情、地下水、水质等;而气象要素则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湿度、气压和风等。[1][2]水文站是水文站网中的基础站,其主要任务之一是满足内插邻近未设站地区各种径流特征的需要。 [3][2]
WMO在1977年出版"有关业务水文活动的统计情报",报导了世界各国水文站网的实况,当时的世界水文站网,密度以欧洲最大,平均达8.6平方公里/站,北中美洲次之,为1491平方公里/站,非洲最小,为6207平方公里/站。美国面积与中国相仿,而水文站达16500处,密度为570平方公里/站。英国面积与中国广东省相仿,而水文站达1200处,密度为187平方公里/站。日本面积与中国云南省相仿,而水文站达2000处,密度为185平方公里/站。[4]截止到2009年,按独立站统计,中国有基本水文站3183个。[2] 水文站按水体的类型,可分为河道站、水库站、湖泊站、潮流量站,其中绝大多数是河道站。河道站是设立在天然或人工河道(或渠道)上的水文站。天然河道上的水文站,根据控制面积大小及作用,区分为: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 [5][6]按水工结构分,可分为半悬挑式水文站、内嵌式水文站、分体式水文站等。[7]
历史沿革
中国很早就有水位、雨量观测。清代末期,开始有正式连续纪录的水位、雨量观测,并开始有流量观测。到1937年,除台湾省外,中国有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实验站等共2637处,是民国时期测站最多的年份。此后,由于连年战乱,遭受破坏,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接管的水文测站仅353处,其中基本水文站(也称流量站)仅148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