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火墙

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
封火墙又称马头墙、风火墙、防火墙,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封火墙是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该部位形状酷似马头,也称“马头墙”。[1]封火墙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1]
封火墙产生于明代中期,是中国防火理论、硬山顶建筑的普及,地方官府政令,以及徽州自身地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徽商的兴盛,封火墙随徽商扩张流及中国各地,并被徽商赋予了装饰美化、宣扬思想等多方面功能。[2]封火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叠放,徽州房屋封火墙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1]封火墙种类分为印斗式、鹊尾式和坐吻式。[3]封火墙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阶数越多,意味着这个家庭历史越久,地位更高,最多的可至五叠。[4][3]
封火墙主要见于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等地。[2]高低起伏的封火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机勃勃,兴旺发达。[1]

命名

古时,徽州人喜欢聚族而居,民居建筑密度很高。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左勾右连。万一哪户失火了,难免会殃及池鱼。为了防患于未然,家家早早地就在屋顶上垒起了高高的马头墙,故而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