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流湖(Exorheic Lake),即指与河流连通并流入海洋的湖泊;区别于与海洋完全隔绝的内流湖,外流湖通过河流间接与海洋相通,既有河水的流入,又有湖水的流出。外流湖并多分布于外流河干支流的沿岸地区,例如亚洲长江水系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北美的五大湖,都属于外流湖。[4] 地貌变迁、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都会对外流湖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内外流湖之间的转换。[5]而外流湖作为湖泊的主要类型,除了引水灌溉、水产养殖、调节气候、景观旅游等常规功能外,还在调洪蓄水、内河航运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6] 形成和影响
在地质作用(如地壳升降)及外力因素(如冰川移动、河流冲淤、风力 侵蚀等)的影响下,地表形成洼地,称为湖盆,当洼地的集水面积上有降水、地表或地下水补给时,水就积蓄于洼地之中,若补给量大于损失和排出量(蒸发、下渗、外流)或处于平衡状态,洼地中经常保持一定水量,就形成湖泊,湖水能够通过出流河汇入海洋就形成了外流湖。[4] 外流湖从形成到消亡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其变迁的历史也很不一样。初生期的外流湖,周围自然界对其影响较小,湖盆基本上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岸线欠发育。湖水清澈,湖水的有机质含量低属贫营养型,湖里的生物种类不多,几乎没有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当外流湖发展到壮年期,周围的环境因素参与了湖泊形态的改造,发育了入湖三角洲,湖盆淤浅,湖岸受到 侵蚀等等,加上入湖径流携入的盐量不断增加,外流湖由贫营养型演变成中营养型。老年期的外流湖,基本上已濒临衰亡阶段,此时湖水极浅,湖面缩小,湖水多属富营养型,大型水生植物满湖丛生,湖泊日渐消亡,常演变为沼泽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