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

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其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该纵队一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该团于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随后,该团由朱德和陈毅率领转战至井冈山,并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共同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4军)。 1933年6月,红4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下辖第4、第5、第6团。在中央苏区,该军团参与了第1至第5次反“围剿”作战。在长征中,红2师作为前卫师之一,成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并突破了腊子口这个天险,出色地完成了中革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前往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1938年底,该部队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0年8月,它被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1月,它再次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它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日本投降后,第3师第7旅奉命挺进东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历史背景和战斗经历使其成为中国军事历史上的重要一部分。

军史简介

另一部的前身为“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东、冀鲁边的抗日武装,后分别发展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部队。1944年这两个军区部队合并为渤海军区。[1]抗战胜利后,以该军区主力部队组成6个团先后开赴东北,与冀东一部分武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上述两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到达东北后,分别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和解放长春之战。1946年4月参加四平保卫战,给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以重大打击。1946年10月,第3师第
7旅与第7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陈光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阎捷三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原第3师第7旅改为第16师,原第7师第20旅及第19旅一部编为第17师,原第7师第21旅改为第18师。全纵队2.3万余人。
首任军长洪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