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山遗址

河姆渡文化史前村落遗址
田螺山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ào]村的田螺山周围[2],地处宁绍平原东部的姚江谷地、四明山余脉低丘与低海拔平原的过渡地带[1],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千米。2001年,该处遗址于打井中被发现[2]
田螺山遗址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发掘区位于整个遗址的西北部、田螺山的西南侧,揭露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文化堆积厚3米左右,分6个文化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代距今约7000年~5500年[1]。2004至2014年间,经过多次考古发掘,该遗址出土了大量河姆渡文化遗存,如多层次干栏式建筑、墓葬、食物储藏坑等遗迹,1万多件陶、石玉、骨角牙等遗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骸、稻谷谷壳等[2]
2004年8月,田螺山遗址被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013年5月,其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

景区简介

2001年初,当地一家私营热处理厂为解决生产用水在打井时从2、3米深的地层里挖出了许多陶片、动物骨骼、木头等地下文物,随后报告文物部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专业人员立即赶到现场查勘,初步认定其文化内涵与河姆渡遗址相似,年代不晚于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为推动河姆渡文化的深入学术研究并为遗址保护工作找到可靠依据,2003年田螺山遗址的发掘被正式列入浙江省学术考古重点计划,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2月18日至6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专业人员对田螺山遗址开展了第一期3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的考古发掘。100天的考古发掘表明,已出土可复原陶器和较完整的骨角牙、陶、石、玉、木类器物在600件以上,器物形制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由此断定它是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向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河姆渡文化研究视角,即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遗址。六种厚薄不一垫板式的建筑基础营建方式,其技术水平在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文化中堪称最为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