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

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
过午不食,又作叫持午,[1]佛陀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3]标准的称谓是“不非食时戒”,即僧人不应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进食用斋。[2]凡超过中午之时限而进食者,称为非时食,为戒律所不允许。[1]
关于过午不食,在佛经中有一个关于僧人迦留陀夷出门乞食的故事。[4]佛教戒律规定过午不食是为了更好地修禅定[1]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等,[4]从现代人的作息来看,过午不食也有很多的益处。[1]
佛教传到中国后,除了少数僧人能坚守“过午不食”的传统律制以外,大多数僧众则变成一日三餐,[5]也有通融之法把这种斋戒仪式仅仅设置在正月、五月、九月,在这三个月中每天都要持过午不食之戒。[6]

来历

过午不食这条规定的来历,在佛经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增一阿含经》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佛教创始时,并没有关于非时食的禁戒。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迦留陀夷,据说是释迦牟尼出家前的老师。这位僧人脸色极黑,两眼赤红,穿一身杂色僧服。有一天,天很晚了他才出门乞食,当来到一家门口,天色昏暗,又雷电交加。这一家的主妇,已经怀有身孕,在电闪雷鸣中看到这位僧人的凶相,以为是见了鬼,十分害怕,以至于流产。为此,她大声责问来者是什么鬼。僧人连忙解释,说自己不是鬼,是佛门弟子,前来乞食。妇人听后,十分气愤,破口大骂。释迦牟尼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狠狠地斥责了这位僧人,并规定,自此以后,过了日中,就不能再乞食和进食了。而《毗罗三昧经》则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在世时,摩竭陀国国王瓶沙王有一天问佛陀,为什么要在日中吃饭。佛回答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教认为,日中进食是和三世佛祖一起吃饭,而过了中午就是和畜牲一起吃饭了,到了晚上就是和鬼神一起吃饭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