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约东扩-抖音百科
北约东扩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通过将其军事和政治职能扩大到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使这些地区的国家相继成为北约成员国。[1] 苏联解体,针对东欧地区出现“力量真空”的局面,美国等主要国家转换北约职能,调整战略,扩大北约对东欧的控制,防止俄罗斯的兴起。1993年9月,北约开始讨论东扩计划,引发了俄罗斯的不满与阻扰北约改变策略,放慢步伐。1994年1月,北约提出与前华约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同年6月22日,与北约签署了俄罗斯加入该计划的“框架协议”。1994年10月,美国成立高级小组,专门研究北约东扩的原则程序和时机等问题。1995年,北约通过并批准了《东扩可行性研究报告》。1997年7月,北约16国首脑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举行会议,讨论北约东扩问题,确定了北约接纳的新成员国的名单和时间。1997年10月,波兰、匈牙利、捷克3国进行入约谈判,于12月16日签署了“入约议定书”。1998年12月,完成3国入约的法律批准程序。1999年3月12日,北约在美国密苏里州为3国举行了入约仪式完成第一轮东扩。之后,北约又进行了4次东扩。2020年,北约成员国从16个增加到30个,向东推进了1000多千米。[2]2024年,北约增加至32个成员国。[4]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美国妄图继续控制西欧,在中东欧推广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遏制俄罗斯进而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工具。北约东扩看上去是地区问题,实际上是全球问题,是一个义系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与形成的大战略问题。[3]北约东扩巩固和稳定了美欧地缘政治关系,实现了欧洲国家在战后就一直期盼的恢复欧洲统一,强化了美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地位,促使冷战中形成的美欧不平等关系得以保持和延续,削弱了欧洲盟国的独立倾向。[5] 事件背景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大国霸权、小国寻求保护、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主义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首先,苏联解体与华约解散为北约东扩提供了契机。随着1991年华约的解散,冷战时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瓦解,东欧国家处于游离状态,俄罗斯在独立后,为迎合西方并获取经济援助,从东欧地区收缩力量,导致欧洲均势失衡,出现了“力量真空”局面。这种局面促使各方力量为争夺欧洲安全主导权展开竞争,北约东扩便是其中之一;其次,美国极力主张北约东扩,旨在维护其霸权地位。美国通过控制北约来防止前苏联的影响,并将西方军事势力和意识形态向东扩展。华约解体后,美国力主吸引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以扩大北约的存在基础、加强自身在联盟内的地位,并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同时,此举还可削弱俄罗斯力量,遏制其重新崛起,避免对西方构成威胁;此外,欧洲地区利益也驱动了北约东扩。欧洲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实力削弱、分裂,冷战结束后欧洲分裂状态得以终结。西欧国家不再一味顺从美国,力图增强自主权,加强欧洲联盟建设,吸收东欧国家加盟以扩大影响;而东欧国家为确保自身独立与安全,也开始主动求助于北约并申请加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