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式制动器(英语:Drum Brake)是一种摩擦式制动器,[1]又称块式制动器,[2]其摩擦力产生于同车辆固定部位相连接的部件与制动鼓内表面或外表面之间。[1] 1902年,鼓式制动刹车鼓的设计已经在马车上使用。[2]1920年,鼓式制动器开始在汽车上使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盘式制动器凭借其良好的机械性能、热力学性能以及零部件容易拆装等优点,逐步取代了鼓式制动器。[3]鼓式制动器的摩擦副中的旋转元件是制动鼓,其工作表面是内圆柱面,固定元件是制动蹄,制动蹄的张开由液压机构控制的制动轮缸驱动,[4]是靠制动块在制动轮上压紧来实现刹车的。[2]其类型主要分为领从蹄式、单向双领蹄式、双向双领蹄式、双从蹄式、单向增力式、双向增力式,主要的区别为蹄片固定支点的数量和位置;张开装置的形式与数量;制动时两块蹄片之间有无相互作用。[5]鼓式制动器的主要参数有制动鼓内径D、摩擦衬片宽度b和包角β、摩擦衬片起始角β0、制动器中心到张开力F0作用线的距离e、制动蹄支承点位置坐标a和c。[6]
概念简介
鼓式制动器也叫块式制动器,是靠制动块在制动轮上压紧来实现刹车的。鼓式制动是早期设计的制动系统,其刹车鼓的设计1902年就已经使用在马车上了,直到1920年左右才开始在汽车工业广泛应用。鼓式制动器的主流是内张式,它的制动块(刹车蹄)位于制动轮内侧,在刹车的时候制动块向外张开,摩擦制动轮的内侧,达到刹车的目的。近三十年中,鼓式制动器在轿车领域上已经逐步退出让位 给盘式制动器。但由于成本比较低,仍然在一些经济类轿车中使用,主要用于制动负荷比较小的后轮和驻车制动。 分类与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