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

中国最早系统论述炼丹术理论的著述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道教最早系统论述炼丹术的著作,后世称为“万古丹经王”,学界通常认为是由东汉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在成书之初被称为《参同契》,并未冠上“周易”两字,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真诰》中首次《周易参同契》一名。学界一般认为“参”就是“三”,即易道、黄老道、丹道(炉火),“同契”即“相类”,所谓“参同契”就是将易道、黄老道与丹道三家“互相契合”打通。该书主要是借用乾、坤、坎、离、水、火、龙、虎、铅、汞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1][2][3]
《周易参同契》全书三卷,另附“补塞遗脱”一章,约六千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篇内容为易理与功法,中篇内容为具体炼丹之术,下篇(包括“补塞遗脱”)总结前人炼丹成就及注意事项等。由于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论述多用隐语,成书后多以注本形式流传。南宋朱熹有《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此外注解尚有四十余家,多收入《道藏》 第621—629册。历代注家对其内容的理解亦存在分歧,主要形成三种观点:其一认为以阐述炼制金丹来求仙药的外丹说为主;其二主张以调和阴阳,修练自身精、气、神的内丹说为主;其三提出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2][4][5]
《周易参同契》内容涉及到哲学、医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音律学、养生学等领域,建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炼丹术上,其阐明了炼丹的基本原理和方式方法,为后炼丹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在易学上,其以种种图式表示其炼丹的理论,启发了宋儒之图书易学,从而开启了有宋一代图书易学的学术流派,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价值。在科技史上,其外丹思想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化学矿物学冶炼学以及医学等发展进步,该书的多个译本已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法国等数十个国家的图书馆馆藏。[6][7][8]

成书年代及作者

在漫长的流传中,《周易参同契》的篇章编排结构与最开始的编排顺序大不相同,历代学者的诠释注解也与正文的内容混杂,最终导致该书的文体不统一,章节顺序混乱,内容错杂。因此对于该书的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学界一直众说纷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