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子

春秋时期郯国国君
郯子,原姓己,子爵,少皞的后裔,春秋时期郯国(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国君,孔子的老师。[1][2]
郯子,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26岁时,郯子为了治疗其父母的眼疾,上山寻找鹿乳,差点被猎人当做真正的鹿射杀。郯子在猎人的帮助下,找到了鹿乳,治好了父母的眼疾。后来,仰慕郯子之名的人越来越多,来到了郯子的家乡居住,最终郯子建立了郯国。鲁襄公七年,郯子出使鲁国,郯国与鲁国的外交才作为鲁国的重要事件,首次被记入国史。鲁昭公十七年,郯子再次到鲁国拜访,受到昭公的盛情款待。在宴席上,郯子详细介绍了少皞用鸟来命名各部官员的原因。鲁昭公十七年,孔子来到郯国,向郯子请教“少皞之国”的官制建置等方面的学问。[1][2]

生平故事

据古书记载,郯子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膝下只有他这一个独养儿子。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十分溺爱。可是,郯子的父母却不是这样。他们从小就对郯子进行严格的管教,无论是穿衣吃饭、坐卧玩耍,还是读书写字、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一切恶习。在严父慈母的关怀教育下,郯子一天天地长大了,从一个稚嫩的小童,变成了一个棒小伙子。父母亲年事已高,地里的活儿已经干不动下,郯子开始挑起了赡养老人的生活重担。他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陪着父母拉家常,等父母睡下之后,还要读书学习。一年到头,几乎天天如此。生活虽然很艰辛,郯子却觉得非常充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可是,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郯子26岁的那一年,他的父母同时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眼疾。先是痒,后来又疼,最终竟然都双目失明了。郯子到处求医问药,整天在外奔波,也不知道试了多少种偏方奇药,数年过去了,父母亲的眼睛依然见不到丝毫的光明。每当看到厕所旁边小山似的那一堆药渣,坚强的郯子总是忍不住要躲进自己的小屋里,偷偷地掉泪。30来岁的汉子,头上过早地生出了几茎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