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雕塑

架上雕塑
架上雕塑是一种由艺术家独立创作的、风格鲜明且不受外部环境限制的小型雕塑作品,通常在支架上完成制作。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1]

历史沿革

起源与发展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的架上雕塑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这一时期的展品主要以肖像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抒情性和少量的浮雕作品。早期的代表人物如李铁夫,以及他的同事梁竹亭陈锡钧,他们都曾创作过孙中山的雕像。其他重要的作品还包括李金发的《蔡元培像》(1925年),江小鹣的《马相伯像》《谭延闿像》《胡文虎像》,张辰伯的《梁启超像》,潘玉良的《王济远像》,张充仁的《春》,廖新学的《少女》,滑田友的《陈散原像》,梁竹亭的《高剑父像》,王朝闻的浮雕《毛泽东像》等。[2]此外,还有一些抒情性作品,如黄土水的《山地牧童》,张充仁的《春》雕塑,柳亚藩的《人类的悲哀》,金学成的《少女》雕塑,滑田友的《沉思》《轰炸》,傅天仇的《抗战八年赞》《暴风雨》,叶络和苏晖等的民间彩塑,以及滕白也、郑可等人的动物雕塑

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