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鹰(英文名Nightjars),是对夜鹰科(拉丁学名)鸟类的统称,该科为今鸟亚纲夜鹰目中最大的一个科。其拉丁语学名来自希腊语“Caprimulgi”,源于古代欧洲传说夜鹰是偷食山羊之乳的鸟(goatsuckers,“吸山羊者”);英文名“Nightjars”中词根“jar"则源于夜鹰鸣叫声带有颤音(“jarring cries”)的特点。[14][15][7][4]夜鹰(主要指普通夜鹰)在中国又被称作“蚊母”“吐蚊鸟”“贴树皮”“鬼鸟”等。[2][3][16]截至2023年,全球共发现夜鹰科鸟类20属98种169亚种(COL),中国发现2属7种。[1][14][17] 夜鹰是中小型鸟类,体长在14~55厘米之间。[7]头部和眼睛很大,喙短而软,口裂宽阔,有发达的刚毛口须(毛腿夜鹰例外)。鼻孔呈管状,略微突出。腿短而稍弱,足为并趾型,中爪有匀齿状栉缘。体羽蓬松柔软,翼狭长,尾呈平尾或凸尾状,飞行无声。羽色多呈暗褐色、灰色或棕色调的斑驳状,和树皮、枯叶、地面颜色相近,能在环境中较好地伪装隐蔽。[18][19] 夜鹰是夜行性攀禽,多数种类不营巢,白天在树枝或地面上栖息,晨昏或夜间活动,主要在飞行中用大嘴兜食昆虫。通常独居,通过独特的鸣叫声交流。多在暮春和夏季食物丰富时繁殖,产卵、孵化、育雏多在地面或屋顶,产卵时间和孵化、育雏时长与月亮盈亏周期基本同步,雏鸟属于晚成性。[18][20][21]
夜鹰是陆生鸟类,多数种类不迁徙,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新西兰和大部分海岛除外),主要生活在森林、灌丛、草原、内陆湿地和荒漠等生境[a];在农田、牧场、农村居住区附近的林带及有些城市公园等生境,也有栖息。[5][18][8] 夜鹰主要以蚊、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