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是毛泽东于1930年5月在江西省寻乌县进行的一次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在江西、福建的边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了这个调查。调查历时十多天,毛泽东利用红四军在安远、寻乌和平远等地分兵发动群众之机,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调查报告长达八万字,对当时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制订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上半年,寻乌县投入300余万元人民币,对寻乌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修缮,并更名为“寻乌调查纪念馆”。该馆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设有毛泽东同志旧居、寻乌调查陈列室、红军医院等景点。[1][2][3] 内容
《调查》共有五章。前三章为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运输和商业状况,后两章是土地关系和土地革命情况。
《调查》详细叙述了寻乌的水陆运输、商品集散和流向,以及20多个行业的状况。
关于农村的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毛泽东指出,占全县人口百分之几的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地主中有大中小地主和“公共地主”之分。大地主和中地主是全县的权力中心。富农则有出租部分土地的“半地主性的富农”和专门靠高利贷剥削的富农。地主富农对农民的剥削形式,是地租和高利贷地租一般占收获量的50~60%,还有各种形式的附加剥削。农民经常是刚收获交完租就没有饭吃了。高利贷剥削更加严重,是富农及殷实中、小地主剥削贫农的一种最毒辣的方法。在地租、高利贷的剥削下,贫农往往不得不卖儿卖女。此外,农民还要忍受各种形式的捐税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