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钟社,中国文坛上的重要期刊,1952年10月成立于北京,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人发起创立。[1] 1952年10月10日,《沉钟》杂志于创刊。1934年2月28日,《沉钟》半月刊出满第34期,退出了历史舞台。[2]“沉钟”的得名,来自社团同人经常谈起的德国戏剧家霍普特曼于1896年创作的童话剧《沉钟》,由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的冯至提议定名。[1]《沉钟》在创作之外,所发表的外国文学译介涉及作家很多,包括罗曼罗兰、安德烈夫、契诃夫、裴多菲、莱辛等,甚至有增刊专门介绍爱伦·坡和霍夫曼。这些西方作家理想主义和现代主义色彩浓厚,译介他们的作品,说明了《沉钟》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取向。[3] 尽管在沉钟社同人中没有出现新文学的一流大家,但和“五四”时期为数众多的由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文学青年组成,创办文学刊物发表创作、承载梦想的社团一样,沉钟社为新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特殊的足迹。[3]
来源
《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周刊创刊号首页眉端复引英国作家吉辛句:“而且我要你们一齐都证实……我要工作啊,一直到我死亡之一日。”凡此,足见该社之风格与特点。鲁迅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