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正公贤良祠是为纪念清初顺臣“训静奴隶”汤斌的地方,其后人自封“三代帝王师、天下文官祖”(没有任何史料和实物这样记载),又名“汤恭人旌烈祠。”本二祠合一,通称汤家祠堂。在城内西大街中部路北,坐北向南。汤恭人赵氏系汤斌之母,明末李自成陷睢州,赵氏“骂贼”遇害。 基本介绍
清顺治五年(1668年)奉敕建祠“旌烈”。雍正十一年(1733年),汤氏后人奉汤斌神位供于旌烈祠之后。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追谥汤斌“文正”,即奉旨于旌烈祠之左建“汤文正公贤良祠”。祠前的赵恭人节烈坊和祠内的赵恭人碑、汤斌碑196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大学者刘师培认为:清初汤斌、陆陇其“以伪行宋学”,而“配享仲尼”,从此“伪学之风昌”;魏象枢、李光地等人,“鬻道于虏,炫宠弋荣”;阎若璩、胡渭、毛奇龄,“以博学自鸣”,投靠清廷,“行尤卑”;段玉裁、洪亮吉、孙星衍入仕“以贪黩[dú]名”、“嗜利若渴”。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被入祀“贤良祠”。这时正处于清朝“文字狱”十分酷烈的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在思想领域的统治,企图通过暴力手段,来扑灭汉族人民本能的反抗意识,将著名理学大家吕留良开棺戮尸,其中牵及大批汉人遭到逮捕迫害。 吕留良是与汤斌同时代的明末清初知名理学家,但与汤斌不同的是吕留良忠于自己的民族和故国,与众多有骨气的汉人知识分子一道主张“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其民族气节对士人学子影响极大,是一个誓死捍卫本民族利益的汉人,在明亡后誓死不出仕用侵略手段占领自己国家的异族政府,隐居山林,落发为僧,并锐意著述,曾有诗句“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从而引起清朝统治者的仇恨。而汤斌则是较早入仕清朝政府的汉人高级知识分子,为清朝笼络汉人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表率,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行清朝所倡导的抑汉文化政策,曾在江苏以“扫黄”的名义封杀坊间出版物等反清言论,所编修的《明史稿》也能曲笔迎合清朝统治者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