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
丹痧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丹痧
也称
烂喉痧
、烂喉丹痧、
疫疹
、
疫痧
,是因感受痧毒之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急性
时行
疫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有弥漫性猩红色
皮疹
,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多见于2~8岁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
心悸
、水肿、
痹证
等疾病。由于近年来人们医疗条件改善,诊治及时,使本病的病情多减轻,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治时需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
丹痧的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
疠
[
lì
]
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病初,痧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争,而见
恶寒发热
等肺卫表证;继而邪毒入里,蕴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胃之邪热蒸腾,上熏咽喉,而见咽喉糜烂、红肿疼痛,甚则热毒灼伤肌膜,导致咽喉溃烂白腐;肺胃之邪毒循经外泄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若邪毒重者,可进一步化火入里,传人气营,或内迫营血,此时
痧疹
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泽紫暗或有
瘀
[
yū
]
点,同时可见
壮热
烦渴,
嗜睡
萎靡等症。邪毒内灼,
心火上炎
,加之热耗阴津,可见舌光无苔、舌生红刺,状如
杨梅
,称为“
杨梅舌
”。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闭阻心包,则
神昏
谵
[
zhān
]
语;热极动风,则壮热痉厥。病至后期,邪毒虽去,阴津耗损,多表现肺
胃阴
伤诸证。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恢复期,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可导致
心悸
、脉结代、余邪热毒流窜筋络关节,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的
痹证
。余毒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道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停积,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
小便不利
等症。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2.前驱期
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
畏寒
,
咽痛
,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
红疹
或出血点,称为黏膜内疹,每先于
皮疹
出现。颈前
淋巴结肿大
压痛。
3.出疹期
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
肘前
、
腋窝
、
腹股沟
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
潮红
,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
杨梅舌
。
4.恢复期
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