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庵祖师-抖音百科
普庵祖师(1115年11月27日-1169年7月21日),南宋时期佛教临济宗派僧人,俗姓余,字印肃,法号普庵,出生于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a]。[1] 普庵祖师二十七 岁剃度出家,拜寿隆寺正贤和尚为师,二十九岁云游湖南,三十九岁时,因袁州刺史发文请求而住持慈化院。四十二岁时因正贤和尚去世而住持寿隆寺。后在南山隐居两年,自号“普庵”。普庵祖师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开建慈化新寺,寺庙于乾道四年(1168年)落成 。[1][2]乾道五年(1169年)7月21日,普庵祖师去世,同年冬天其遗体被放入塔内接受供奉。[1] 普庵祖师提倡溯达本源、明心见性。著有《加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普庵咒》。[1]普庵祖师在中国南方各地包括福建、广西、广东等地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居住地形成一个信仰圈,[3]其作品《普庵咒》出现在弦索十三套、五台山佛乐、恒山道乐等乐种中,以曲牌的形式广泛分布。[4] 人物生平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11月27日,普庵祖师出生于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普庵祖师降世时,房间内祥光四射,继而莲花生于四方,众人都觉得惊奇。普庵祖师六岁时,梦见有僧人在自己胸部点了一下并说“你以后应该会悟道”,醒来后把梦境告诉母亲,母亲发现普庵祖师胸部有红色大如樱桃的印记,变让普庵祖师出家在寿隆寺作行者。普庵祖师二十七岁剃度出家,拜寿隆寺正贤和尚为师。次年在袁州开元寺接受“具足戒”的戒律。正贤曾传授普庵祖师以《法华经》,普庵祖师却认为:求佛之道,在于自己内心的开悟,而不是靠读这些佛经。正贤大师听了,认为普庵和尚见识不凡,很有慧根,就留他在身边,亲自指教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