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渠道是连接灌溉水源和灌溉土地的水道,用于将从水源引取的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灌区的不同区域。在灌区内,根据控制面积的大小,灌溉渠道通常分为五级,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对于地形复杂、面积大的灌区,可能还需要增设更多级别的渠道。相反,小型灌区则可能会减少渠道级别。渠道的设计应考虑到灌溉流量、灌溉水位等因素[1][2][3]。 分类
灌溉渠道可根据控制范围和灌溉面积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形成完整的灌溉渠道网络。常见的分类包括明渠和暗渠两种类型。明渠建造在地面,具有自由水面,虽然占地面积较大,易受渗漏和蒸发的影响,但因其施工便利、造价相对低廉,故应用最为普遍。暗渠则是四周封闭的地下管道,可用于有压或无压水流,适用于人口密集或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尽管暗渠建设需要更多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支持,造价也更高,但由于其占地少,渗漏和蒸发损失小,仍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布置形式
在平原地区的自流灌溉模式下,田间渠道的布置形式多样,包括固定灌排渠道组合形式和临时渠道的布置形式。前者又分为双非式和单非式,后者则有纵向布置和平行布置两种。在水稻种植区,田间渠道规划应注意避免串流串排现象,以确保稻田灌溉水层深度和肥料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