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会战

1943年发生在湖北境内的中国和日军的战役
鄂西会战是中国八年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湖北境内的四大会战之一,也是抗战期间中国40多个著名战役之一。会战从1943年5月4日开始至1943年6月14日结束,战线东起湘北滨湖的华容,西止长江西陵峡口的石牌,绵亘千里。[2]
1943年5月4日晚,日军对第六战区发起进攻。5月5日至6日,双方在碑湾、茅草街等地激战。之后,日军继续深入安乡、南县,国民党九十四军和八十六军进行阻截。5月15日,中日双方在大堰垱等地展开战斗,国民党第八十七军陷入孤立,逐次向西转移。5月19日,日军向渔洋关进犯。5月21日,渔洋关失守。5月27日,江防军调整部署,以第十一师死守石牌。经过战斗成功保卫石牌要塞。5月28日,国民党新编第二十三师采取“引蛇出洞,三面包围”战术收复渔洋关。6月1日起,国民党军队对败退日军展开追击。6月3日,日军一部被包围于长阳磨市附近,经过激战,日军残部突出重围,向枝江逃窜。6月7日晚,国民党军袭击日军第十三师团战斗司令部,师团长赤鹿理寅夜出逃。6月8日至13日,国民党军队连克宜都、枝江、洋溪、松滋、磨盘洲、申津渡等重要城镇。6月14日晚,国民党军队攻克公安县城。至此,鄂西会战胜利结束。[1][2]
国民党第六战区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了日军约5个师团的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3]鄂西会战既歼灭了日伪有生力量,使鄂西广大国土未遭日军铁蹄的蹂躏,又保住了陪都重庆之门户、它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鄂西会战的胜利,也提高了中国战区的国际地位。[4][5]

战争背景

1943年4月,与欧洲战场盟军对德意法西斯军队的反攻相呼应,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向日军发动了反攻。日本大本营为摆脱困境,意欲从中国大陆战场抽出兵力,转用于太平洋战场对付盟军,于是,便加紧对中国军队的攻势。同年初夏,侵华华中日军第十一军纠集第三、第十三、第三十九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旅团以及配属的第三十四、第四十、第五十八、第六十八师团各一部,总兵力约10万人,战机100余架,对长江南岸国民党第六战区之第二十九、第十集团军和江防军大举进攻,企图消灭江南野战军,夺取川江第一门户——石牌要塞,以威逼重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