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璘

唐朝中期名将
[lín](721年-777年1月26日),字仁杰,岐州扶风(今属陕西)人,是唐朝中期的名将。他出身于著名的士族扶风马氏,并在安史之乱中崭露头角。马璘早年从戎于安西都护府,凭借出色的表现逐渐晋升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的职位。在唐玄宗开元末年,他仗剑从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马璘在朝廷遭受多次危机时,率领三千精兵援助朝廷,并在卫南、河阳等地转战。他后来被任命为镇西节度使。在昭觉寺之战中,马璘率领所部五百人勇闯十万叛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晚年,他长期驻守西北地区,多次与吐蕃交战,胜败参半。马璘晚年的官职包括泾原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并担任省事,同时被封为扶风郡王。大历十一年十二月(777年1月),马璘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他被追赠司徒,并被谥号为“武”。马璘被誉为中兴时期的勇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备受赞誉。

人物生平

立志从戎

马璘出身将门之家,祖父马正会,曾任右威卫将军;父亲马晟,曾任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马璘自幼便成了孤儿,整天游荡,无所事事。在二十岁时,马璘偶然间读了《马援传》,这位东汉名将的事迹对他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读到“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归”时,马璘慨叹道:“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
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末年,马璘仗剑从戎,在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由于屡立奇功,马璘累官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