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璧(1898年11月12日—1991年10月29日)[a],本名韫之,原名允瑄,号君翁,室名白云堂,祖籍广东南海,出生于广东广州,中国国画家、教育家。[3][5][1][4]
黄君璧自幼受父熏陶,见纸即画,14岁入书塾。1914年,黄君璧考入广东公学;1918年,他毕业后,任教于广州培正中学,并继续师从李瑶屏学习绘画。[4][8][1]1922年,黄君璧获得了广东省第一届美术展览金牌奖,并进入楚庭美术院研究西画。[4]1936年以前,黄君璧创作以临摹古人遗迹为主,先后出版《仿古人物山水花鸟画集》《湖庄清夏图》《骆山清远图》等作品。[1]1949年,他赴台湾应聘并担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大力增加教学设置,加强师资队伍。[4]黄君璧去台湾后,他除创作《柏溪小隐》《饮马长城》等怀旧作品外,还创作了《阿里山云海》《横贯公路写生》《太鲁阁道中》等。[1] 黄君璧经常赴欧美各国讲学,举行画展。1960年,黄君璧获得巴西最高美术机构--巴西国家美术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68年8月,他又获得美国圣若望大学的金质奖章。[4]他去加、美边境观看尼亚加拉瀑布,为中国水墨画开启了新篇章,创作出《衣瓜索瀑布》《怒涛龙声》《山水四联屏》等作品。1974年,他的作品《罗浮图》长卷,集其一生之学养与才智和技法,堪称晚年之代表作。[1] 黄君璧先后任教于广州美术专门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校,讲授国画、写生等课。他人品高尚,思想开阔,国画功底深厚,善于创新,教学中循循善诱,诲人不倦。[1]1991年,黄君璧因肺炎逝世,享年95岁。[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