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考略

清代陈廷炜所著的书籍
关于姓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图腾说”,另一种是“地名说”。本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其起源,图腾为先,地域其后,图腾可使本部落区别于其他部落,由图腾逐渐演变为同一氏族的共同标志——姓。[1]如禹之图腾为虫,姜之图腾为羊,风之图腾为凤凰,扈之图腾为扈鸟,则姓之无异于图腾,更为明显。

姓氏起源

如今对姓氏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学科—姓氏学。因为种种情况表明,姓氏学不光与历史学人文学考古学有重要的联系,还与语言学地理学、古人迁徙制度、现代人口普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朝以前,姓氏有别,是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其意为“人、生”,因生而为姓。在发现的秦国石刻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意为女、生,则女生为姓,因“女”字为交合象形文会意字,这一字形最终被东汉文学家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专指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在中华远古的传说时代,有个“五氏时代”,这里的氏原意是神祇,和后期的皇相近,其实应是部落的别称。这五氏分别为:第一,有巢氏。教导人们不要住在地面上,而住到树上,这就是最原始的房屋了,因为至少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第二,燧人氏。钻木取火,人类有了火,从此和其他所有的动物,永远分道扬[biāo]了。第三,伏羲氏,被奉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称为羲皇。伏羲根据天地万物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是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开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后来被星象家用来占卜。伏羲教人用火烹[rèn]食物,这是艺术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shuò],制嫁娶”,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始。第四,女娲氏。女娲补天,抟土造人,定婚嫁生育。第五,神农氏。神农鞭药尝百草,定五谷,养禽畜。
中国历史的《三皇五帝》就是在五氏中选出了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为三皇,五帝是指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帝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勋)舜帝(姓姚名重华)有虞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