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树(Paliurus hemsleyanus Rehd.),又名马甲子,是鼠李科马甲子属植物,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区,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中和庭园中常有栽培。叶互生,宽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近圆形,纸质或厚纸质,花期4-6月,果期7-9月,[1]核果草帽状,周围有革质的宽翅,红褐色或紫红色。铜钱树的果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可作为砧木嫁接枣树。此外,铜钱树的皮含有鞣质,可用于提炼栲[kǎo]胶。[2]铜钱树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3] 历史由来
生长在我国淮河及长江流域一带。是一种落叶乔木。高约十六、七米,叶子长卵圆形,
其果实生得十分别致,有两个弯月形的膜翅相互连结,中央包围着种子,远远望去,树上仿佛吊着一串串的铜钱,风一吹,哗哗作响,因此而得名。[3]铜钱树属于鼠李科,和红枣是同宗兄弟。在我国陕西秦岭山区还生长着一种树木,外形酷似铜钱树,果熟之时,也如串串铜钱,只是叶子由许多披针形的小叶构成一片大的羽毛状复叶。它属于槭树科,人们叫它金钱槭。金钱槭数量不多,又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4] 形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