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

宅门入口的石制构件
抱鼓石(Drum-shaped Bearing Stone[2]),别名门墩、[3]门鼓子[4]、石鼓、圆鼓子、石镜等,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其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1]
相传抱鼓石由鼓演变而来。[2]抱鼓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螺蚌抱鼓石”。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正门或二门)为代表的样式,称之为“如意抱鼓石”。抱鼓石具有三种功能,作为承托和稳定门板门轴、加固或安装门槛的一个构件,有利于防止门板受外力晃动,增强门框的稳定性,起到联系门槛的作用;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以增强美感,有祈福、吉祥、辟邪等装饰作用;显贵的门第形式,是标志建筑居所拥有者社会、经济、政治等级和地位的象征。[1]抱鼓石的雕饰纹样主要有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器物什锦等。[2]
抱鼓石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其蕴含儒家礼制的文化观念;“非贵即富”的门第象征;平安、吉祥的物化表现;生殖崇拜的文化寓意;天圆地方的象征意蕴等。[2]

历史

抱鼓石源远流长,相传抱鼓石由鼓演变而来。《礼记·明堂位》记载,“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鼓在古代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由于鼓具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越击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在征服蚩尤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说明在中国古代击鼓就已经成为两阵对垒呐喊助威、震慑敌方的符号。在明清两代衙门口设鼓就是为了“击鼓升堂”用的,这里击鼓的目的就是传声。而鼓在古代亦是法事专用乐器,具有驱邪避灾的法力意义,因此置于诸如宅门、佛寺祠堂之所也是情理之中。在西安地区所发现最早的门枕石是1321年—1323年(元代至治时期),其造型仅仅是一对长方体石墩,中间部位有横槽与海窝,侧面有竖槽,上无纹饰。从刻文内容可以看出为当地人施于寺院使用,以求吉祥平安。在门枕石上雕刻纹饰,似乎更早。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452年—465年(北魏文成帝)皇后陵墓的门枕石,其外侧就凿成虎头之样。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抱鼓石位于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另外还有唐代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寺)。北京抱鼓石的发展与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抱鼓石发展的鼎盛期。清亡之后,宅第规模等级限制取消,不少官僚、军阀、富户在新建、改建宅第时更不会受封建礼制限制,于是就有了数量可观和迥异不同的抱鼓石遗存下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