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手工业技术、制度、管理等的综合典籍,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系齐国的官书。[1][2] 早在夏代,由于手工业交换的日益扩大,社会上出现了特地制造某种手工业品的专业部门,政府设有专门职官进行管理。到了商代,各种手工业技术逐渐被某些家族掌握,成为其家族职业。迨至西周,部分手工业已不再由家族公社独立经营,而是在家族公社的基础上由官府统一管理。自三代徂春秋,伴随私营手工业的风起云涌,“工商食官”制度日趋废弛,官府对工商业的垄断逐渐被打破,《考工记》的成书就是此时期这一发展趋势的例证。[1] 《 考工记》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五章:总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下卷分三章:刮摩之工、搏埴之工、攻木之工。[2]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先秦时期官工在兵器、礼器、制车、练染、建筑等领域的设计与工艺规范,包括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6大类30个工种,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工记》也包含有当时社会在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冶金、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1] 历史沿革
早在夏代,由于手工业交换的日益扩大,社会上出现了特地制造某种手工业品的专业部门,政府设有专门职官进行管理,例如司空、共工的职位。夏代施行“任土作贡”制度,主要基于满足统治阶层奢侈生活需要,而手工业者由于在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事务也具有一定程度发言权,例如据《尚书・胤征》记载:“工执艺事以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