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导致牙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炎症、牙周袋形成、进行性附者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导致牙松动丧失。该病主要包括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2]。
牙菌斑微生物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造成牙周破坏的必需因素。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改变、吸烟、精神压力,以及相关的系统病如糖尿病、中性粒吞噬细胞异常、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等全身因素也会促进牙周炎的发展。牙周炎可侵犯少数牙或全口牙,患者可能有刷牙出血、牙龈肿胀、牙松动等不适,或无任何自觉症状[3]。早期牙周炎与慢性龈炎的区别不甚明显,有无牙周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是其区别于牙龈炎的重要标志[2]。牙周炎的治疗目标首先是去除病因,消除炎症,其次是恢复软硬组织生理外形,恢复功能,促进牙 周组织再生,并长期稳定保持疗效。其中,去除菌斑是消除炎症的关键,应贯穿于治疗的各个阶段[3]。 近30~40年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随着口腔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普及和改善,居民的牙周健康率明显提升,牙龈炎和轻度牙周炎患病率下降,然而重度牙周炎的患病率未明显下降,仍保持在10%~15%。中国2005年全国流调结果表明有深牙周袋者为4.9%(中年人组)~10.1%(老年人组)。[5]
分型
慢性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