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目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个目
1
4
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2]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1]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纲的第二大目,也是哺乳纲下唯一能够真正飞行的一目。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翼手目下分为2亚目4超科21科235属1449种。[1]蝙蝠[c]出现于古新世(距今约6600万年~距今约5600万年)晚期或者更早的时期,其祖先可能是食虫类小型树栖哺乳动物。[16]经过始新世(距今约5600万年~距今约3390万年)的进化,蝙蝠具备了飞行和回声定位功能,[17][18]其身体结构也具备了现代蝙蝠的典型特征。[16]蝙蝠分布广泛,除两极和某些大洋岛屿外,东西半球均有所见,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和数量为最多。它们占据着陆地上的各种环境,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的森林、草地、灌丛、荒漠以及人造景观。[11]
蝙蝠的前肢特化,体侧皮肤延伸构成皮膜,连接前后肢,后肢和尾之间也有皮膜相连。后肢短小,五趾均有爪,便于钩挂休息。耳壳发达,常具发达的耳屏。[10]食虫蝠臼齿齿冠构造呈“W”型排列;食果蝠臼齿齿冠比较平坦。[19]为了适应飞行生活,蝙蝠的胃和肠道很短,心肺强大,听觉神经发达。[20][21][22]不同种类的蝙蝠大小相差悬殊,最大的菲律宾果蝠Acerodon jubatus),体重可达1.2千克左右;[7]最小的猪鼻蝠Craseonycteris thonglongyai)仅重2克。[8]
蝙蝠白天多隐蔽在树洞、屋角或者岩洞内,作倒挂的姿势,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23]利用回声定位避开障碍物、捕获飞虫。[24]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以水果、花蜜啮齿动物以及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为食。[15]蝙蝠是哺乳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之一,[25]它们利用声音、嗅觉、视觉进行交流。[26][27]绝大多数食虫蝠是典型的异温动物,能够快速改变体温。很多物种冬季进行长时间的冬眠或迁徙到温暖的地方过冬。[11]蝙蝠的繁殖方式是胎生[12]大多数每年繁殖一次,每产1~2胎,寿命比其他相同体型的哺乳动物都长,达15~20年。[6]
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人类活动干扰、捕食者威胁、气候变化等原因,许多蝙蝠物种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4]截至2024年,翼手目下有1336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9个物种灭绝(EX)、26个物种极危(CR)、86个物种濒危(EN)、110个物种易危(VU)、95个物种近危(NT)、774个物种无危(LC)。[4]蝙蝠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有助于传播植物种子、花粉,是蚊、蛾及许多鞘翅目害虫的控制者,[13]也是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100多种病毒的宿主。[28]中国文化中,视蝙蝠为幸福和吉祥的象征;[29]而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的形象通常相当负面,常代表着邪恶。[30]

起源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