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与谒[yè]庭令、内者令等都是由宦官士人担当。 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中年以后,因学识过人,故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宋朝中书令为正一品,仍为首席宰相。元朝中书令地位在左右丞相之上,由皇太子兼任,统辖六部,总掌天下之政。明初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不设地位高于丞相的中书令,明洪武年间,中书令即当朝宰相。后由于胡惟庸案,原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的机构中书省及中书令一职皆遭撤销,权归皇帝。 中书令统辖六部,佐天子而执大政,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历朝均为首席宰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后,不再设立宰相,以内阁大学士协理机密政务,则相当于原先中书舍人的职权,内阁大学士的品级低于唐宋的中书舍人,但巅峰之时的权位却相当。[1][2]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