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沽港-抖音百科
塘沽港,又名塘沽新港。为了更好地发挥港口枢纽作用,1951年8月24日,中央政务院决定继续塘沽新港,成立了以交通部长章伯钧为主任委员的“塘沽建港委员会”。1952年10月17日,塘沽新港举行开港典礼,万吨级轮船“长春号”、“北光号”、“海安号”等驶靠码头装卸。 塘沽港的修建
1937年日本侵占华北以后,疯狂推行“以 战争培养战争”的侵略方针,大肆掠夺军需资源,先后侵占了中国的阳泉、大同、开滦[luán]、井陉等十几个大煤矿和龙烟、太平、金岭镇铁矿,山西的钒土矿,长芦盐场以及大片的棉、粮产区,他们掠夺的这些资源除满足当地军需或就地加工成成品运给各战场外,余者运回日本国。因此,原天津的内河港口不敷运输需要加上有些木结构码头因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急待在华北修筑一个海港。1938年日本内务省曾派人在河北沿海地区实地勘察,翌年5月“兴亚院”制定了“北支那新港计划案”,以塘沽位置居中、背靠津城、交通方便之优势,力主在海河口北岸距离海岸线5公里的海面处修筑新的港口“塘沽港”。6月19日,日本派高西敬义在北平设立“北支那新港临时建设事务局”,隶属“兴中公司”,坂本任总设计,1940年7月31日,该局由北平移设塘沽,同年10月25日正式开工,此为塘沽新港兴建之始。1941年10月,“兴中公司”解散,“北支那新港临时建设事务局”改称“塘沽新港港湾局”,隶属“华北交通株式会 社”。 工程的进展
修筑塘沽新港依据日本人原来的计划要建30公里的南北防波堤,开挖长13.4公里、宽200米的航道,建码头12座,船闸一座,年吞吐量2700万吨,全部工程拟于1947年竣工。由于日本发动的太平洋侵略战争屡屡失败,原计划三次缩减,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完成计划不及一半。其完成的主要工程有:填筑工程312万立方米,航道开挖2/3,南北防波堤共完成11公里和横堤的一部分,一码头完成700米以及二码头和驳船码头护岸,船闸完成85%的工程量,修筑铁路11公里、公路17公里以及装煤机、船坞、水井、房建等工程,总共用去伪币8500万元。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紧急兴工的同时,利用原有的紫竹林码头、塘沽码头和新建的新港码头大量掠运华北物资,仅从天津港掠夺煤1365万吨、海盐205万吨、铁矿石40万吨、棉花299万担以及大量的粮、毛皮等农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