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设立脩县,县治位于南脩城(今河北景县城南十余里胡庄),隶属于信都国(治在今河北冀州市)。东汉时期,脩县划归渤海郡管辖。晋朝时期,县治迁移至邸阁城。北魏时期,县治再次迁移至北脩城。隋朝开皇五年(585年),脩县更名为蓨县(音tiáo,同脩。《新唐书》写作“蓚”),属于信都郡(今冀州市)。唐朝武德四年,蓨[tiáo]县划归观州管辖,后于贞观十七年废观州,蓨县随之归属德州。永泰元年,蓨县改隶冀州。金朝贞元二年,蓨县划入景州管辖。 历史沿革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于长芦置景州,领长芦县、景城县等县。大业二年(606年)正月,隋炀帝省并州、县,景州逐废。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又于长芦置景州,领长芦县、平舒县、鲁坡县、清池县等,第二年,清池县入东盐州,贞观二年(628年)废。 五代,后梁移治东光县(今属河北省)。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废。改景州之名为定远军。北宋更定远军为永静军。金朝初年复置。大安年间(1209-1211年),避金章宗完颜景讳,改为观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改景州,移治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属河间路,领蓚[tiáo]县、故城县、阜城县、东光县、吴桥县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