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佐(?-1667年),字明辅,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将领,原籍北直隶(今河北地区)。他最初跟随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来投降明朝,官至总兵,并被封为广昌伯。在南明时期,他与黄得功、刘泽清、高杰并称为四镇,是南明的重要军事力量。[1]
1645年,清军南下时,刘良佐率领十万大军投降清朝,随后参与了对南明弘光帝的追捕,并在芜湖俘虏了弘光帝。他还参与了对江阴的攻击,尽管遭遇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攻破了江阴城,并造成了大规模的屠杀。
在清朝,刘良佐因投降有功,被赐予二等精尼奇哈番(即二等子爵)的世职,并在顺治五年(1648年)随征南大将军谭泰平定了江西的叛乱。他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任命为江南江安提督,并在后来的康熙年间担任直隶提督,官至左都督。[2]
刘良佐在康熙五年(1666年 )因病退休,次年在左云去世。他的弟弟刘良臣在1631年就已经投降了清廷,而他的儿子刘泽涵继承了他的子爵爵位。
刘良佐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先是背叛了李自成,后来又背叛了南明,最终投降了清朝。他的行为在当时和后世都引起了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见风使舵的投机者,也有人认为他是顺应时势的现实主义者。不过,他的确在明清之际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