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文学-抖音百科
改革文学是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新时期改革文学便由此应运而生[3]。改革文学呈现出逐步推出、全面展开的发展特征。1979年,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被视为改革文学的先河,改革文学初期大多是短篇小说,主要从正面直接描写改革和改革人物;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以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为标志,此时的改革文学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从前一阶段继承下来的正面描写改革的冲突,塑造英雄式的改革者形象的作品,另一种是从侧面来描写改革带给普通人的变化;1985年之后,改革文学进入尾声,也更加形泛化,作家们力图用更开阔的视野描写时代的变化与发展[1]。 改革文学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下文学对社会的响应,也是作家们对政治生活的参与[1],满足了人民对于现实改革被文学呼应的期待,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探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 概述
改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叱咤风云、大刀阔斧地“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这既是改革文学的深化、也是文学使自己不再附庸于政治的一种努力。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蒋子龙的《开拓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