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又名《周书》《周志》,隋唐以后称《汲冢周书》。作品中内容主要记载从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到景王年间的时事。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1]

历史沿革

《逸周书》原名《周书》,晋代始称此名,《隋书·经籍志》又误题为《汲冢周书》(实际并非汲冢所出),相传乃孔子所删百篇之余,故不入六经。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gào]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今本全书10卷,正文70篇,其叙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后期的灵王、景王。
内容庞杂,体例不一,性质各异,如前3篇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牧民之道;第5篇和第11篇讲救助灾荒的措施与制度;第6~10篇等均类兵家言;而自第11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维(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开头,记事或言。第30~50篇,主要记伐商前后事。第51、52篇是有关天文历法的文字等等。其中不少事实,可以和《史记》《礼记》《周礼》等典籍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如《克殷》篇所载周武王待首于太白事及《度邑》《作[luò]》篇所载周公营建洛邑事等,皆为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然此书文字多误脱,还间杂有后人[chàn]补、更动之作,尤须注意。清人注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及王念孙《读逸周书杂志》、俞樾《周书平议》、刘师培《周书补正》和陈汉章《周书后案》,均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