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山位于渠县卷硐乡东南边境,大竹县民主乡西北边境的华莹山中脉,海拔1190米,山势雄伟,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1][2]“西山积雪”为大竹八景之一。藏煤丰富,遍布石灰石矿,所产云雾茶远近闻名。该区岩溶景观比较发育,地表有岩溶石山、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多,钙华景观千姿百态,已知的如九盘村虎仙洞,深达2km多,还有九盘寺白龙洞,云雾村龙洞,拱桥村硝洞等。 地理位置
云雾山中有著名的西山古道和云雾寺等。西山古驿道启于先秦而盛于三国,后一直是成都出川东过三峡到湖北的交通主干道。现今云雾峡至云雾寺之间保存较好的约有7公里,道宽1.5米左右、有石板道、栈道、桥梁等构成,道旁有功德牌坊、壁画、石刻(漏米石),道旁山上有古山寨(白云寨)遗迹,远古巴人居住的洞穴等等,文化遗迹十分丰富。道路构件厚重古朴,石刻工艺精湛。显示该古道在当时确实是高等级交通干道。云雾山寺建于云雾山顶,始建于明代,寺庙为在原址恢复重建,已不如原来古朴,但仍保存有部份文物。 景点
云雾寺建于云雾山顶,始建于唐,兴于明。据文献资料记载,云雾山寺原名普贤寺,始建于南北朝梁萧时期(公元503—557),(据大竹《县志》记载:云雾山寺创建于唐朝圣历二年(公元697))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边,一直香火鼎盛。过去云雾寺规制宏大,是一座有殿庵四十八间的寺庙建筑群,号称川东第一禅林,亦有川东小峨眉的称誉。建筑群屹立于多个山头,以回廊连接,有走遍云雾寺不湿鞋的说法。其主要殿宇以铜瓦和铁瓦铺就,这显然有某种官方背景或皇家气势。据续修《渠县志·宗教篇·寺观》记载:“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梁萧时,在逢春坝云雾山建普贤寺。传明建文帝逊位以后,曾经避难入竹,驻跸[bì]云雾寺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