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文字作品。[1]该书前后分别为序言和附录,主体部分就是按二十四节气分成24个篇章,全文5800余字。[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中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节气,将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各训释其所以然。“七十二候”以五日为一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逸周书卷六·时训解》。[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简洁明了地界定了“二十四节气”与“候应”的规律,是一份能够让北方人和南方人都能理 解遵用的“七十二候”通行本,对指导后世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中国黄历(传统日历)编制的重要依据。[2]尽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一些物候的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一部分错误的认知,但其对于了解古代气候状态以及相关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
成书背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文字作品。其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节气,将每个节气分成三个候,各训释其所以然。其以五日为一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逸周书卷六·时训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