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草千字文》,是隋代僧人智永所作,是由一千余个字编集成的四言文章,具有楷法和草书,被历代书评家赞为“天下书法第一”。[1][3]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传有八百本之多,今所见有二,分别为纸本墨迹卷和石刻本。[2]其中纸本墨迹卷《真草千字文》藏于日本小川简斋,高268厘米、宽97厘米,无款,正文202行,每行10字。而石刻本位于陕西西安碑林之中,有八块石碑,每行十二字。[2][3] 《真草千字文》作为书法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典型作品,以其自身所体现的多重特征和作用充分反映了当时书法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真书的楷模地位,乃至影响唐代楷书规则建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6]
创作背景
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会稽(今中国浙江绍兴)人,南朝陈、隋年间僧人,是王羲之第7世孙,其书法造诣继承祖法,草、楷皆工。[7]智永出家后,除了日常参禅学佛外,还在永欣寺书阁临仿名帖,刻苦学习书法,他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师,潜心研习了30年,终成书法名家。其写出《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向浙东各寺各赠送一本。智永认为,学书之人只要把这样1000个字刻骨铭心,就可心手相应,臻于妙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