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度

明代台阁体书法代表者
沈度(1357-1434),明代书法家,字民则,号自乐。他出生于明朝松江府华亭(今上海金山),与弟弟沈粲一样擅长书法。在永乐时期,他因其出色的书法才能被选入翰林院。后来,他历任典籍、侍讲学士等职位。沈度擅长篆、隶、楷、行等书体,他的作品被收藏在秘府中,被称为“馆阁体”,代表了明代台阁体书法的水平。沈度的书法作品以其工整、匀称和雍容大度而闻名,他的小楷作品《敬斋箴》和《不自弃说》被认为是精品。他于宣德九年(1434年)在家中去世。沈度与弟弟沈[càn]一起被誉为“二沈”。[1][2]

人物介绍

自幼嗜学,博涉经史,善草隶行书。永乐初,命翰林举贤才,[zhuó]翰林典籍,累迁侍讲学士。宣德中,进翰林学士。度之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称“台阁体”。成祖誉为“我朝羲之”,凡金简玉册,一切大制作,必命度书。为文平淡,绝去浮靡。事上尽诚,必以正对。事亲孝,友爱弟粲,并称“大小学士”、“云间二沈”。与人交,久益敬。为人贞静,不苟附。暇则闭户焚香,鸣琴赋诗以自乐,人号“自乐先生”。风度萧散,所好惟载籍、法书、名画、古器,自题斋居曰“乐琴书处”。著《滇南稿》《随笔录》《西清余暇自乐稿》《自示编》。
沈度半身像

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