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发挥其职能作用以及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确定的原则、协议、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成。[1]
国际货币体系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大体有国际收支的调整及其方式;各国的货币平价及汇率的确定和改变;有关国际储备问题三个方面。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清偿能力和信心。[1]
货币本位和汇率安排是划分国际货币体系类型的两项重要标准。货币本位涉及储备资产的性质。按储备的性质,可将国际货币体系分为纯粹商品本位,如金本位;纯粹信用本位,如不兑换纸币本位和混合本位,如金汇兑本位三类。[1]
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①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包括汇率确定的原则,波动的界限,调整的幅度等。②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对国际收支所采取的措施,如本国货币能否对外兑换以及是否限制对外支付等。③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以及储备资产的供应方式。④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包括逆差国和顺差国承担的责任。⑤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和有关的管理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当时,黄金在国际间的支付原则、结算制度与运动规律都是统一的,从而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