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京遗址,位于宁城县天义镇内,东距县城13公里。该城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历时一年半建成,辽亡后金元明各朝沿用,最终毁于明时战火,从建到毁历时392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
中京建于各京之后,公元1004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辽国财力雄厚,两国交往频繁。为显示国力,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决定在原奚王牙帐地兴建中京。据《辽史.地理志》记载,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 ),辽圣宗因看到七金山、土河之滨的景象而决定建都,从燕蓟挑选良工,耗时两年建成,城修完后号中京,府曰大定,设有不同馆驿接待各国使臣。辽中京的建成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近350公里,方便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辽中京仿北宋都城汴梁之制,分外城、内城、皇城三个部分,整体呈方形回字形分布。[1] 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周长15余公里,城墙高4-6米、宽11-15米,除西墙外每隔90米有楼橹。南面正中为朱夏门,有瓮城和中心大街直达内城南门“阳德门”,朱夏门东西对称各有一门。阳德门大街西侧有排水沟,西侧为市坊区,有东西各四坊,各坊有围墙和坊门,是商贾、作坊及市民居住区。外城有东西向大街5条、南北向大街3条,还有小巷、大型馆舍、寺庙和佛塔,辽中京一带曾有30余座寺庙,城西南角镇国寺气势恢弘。[1] 内城建在外城内,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墙上有楼橹,南门阳德门向北有40米宽大街直达皇城,大定府设在其中,城内按契丹习俗设穹庐、毡帐为禁卫军驻地,外城及内城东部地势偏低住民户,主要机构设在西北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