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

产于安徽的一种石墨
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精品,因产于古徽州府(今黄山)而得名[1][4]。是以松烟、桐油烟、胶、香料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5]。大致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cuò]边、洗水、填金、刻模等11道工序[4]。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6]
唐末五代奚超、奚廷[guī]父子南迁,带动了南方制墨的发展。制墨重心南移,徽墨初露端倪[7]宋朝,随着制墨业的繁荣,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制墨、藏墨[8]。宋善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统一定称为徽墨[4]。明清时期徽墨文化臻于鼎盛,明朝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中华民国时期,随着墨汁、铅笔、钢笔等新式书写工具的进入,对于徽墨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9]新中国成立后,非遗文化的保护受到各界重视,徽墨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1]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5]。徽墨的发明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它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6]。1915年,徽墨“地球墨”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南洋劝业会优等奖;1989年,徽墨获国家质量金奖;1994年,徽墨荣获第五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金奖;2000年至2004年,徽墨连续荣获中国文房四宝国之宝证书。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10]

命名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是指古徽州(今黄山)生产的,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10余种名贵材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特种颜料,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南唐时期,徽墨创始人奚超、奚廷珪父子为避藩镇之乱,从河北易水南下逃至歙州,定居黄山祥符寺,重操墨业,并被歙州用作贡品,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委任奚廷珪为墨务官,赐国姓李,奚墨因此称作李墨,一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便更名为徽墨,一直沿袭至今[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