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崖墓

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式
汉代崖墓,中国东汉时期在崖壁上开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布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地﹐以四川地区最多。[1][2][3]崖墓盛行於公元2世纪﹐蜀汉时已趋衰落﹐至南北朝时则成为尾声。[4]

建筑分类

根据崖墓平面特征及规模可分为三类﹕
汉代崖墓
单室墓。仅有一个墓室的崖墓﹐一般深为3~5米﹐宽1.5~2米﹐高约1.7米。单室墓数量较多﹐形制简单﹐为当时平民阶层的崖墓形式。此外﹐尚有在单室墓一侧或两侧设耳室﹐亦作置棺之用。有的单室墓还在墓壁上凿出壁龕和灶台。1959年在四川省新津县牧马山发现的第13号墓即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