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

研究方志现象运动规律的科学
方志学是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学问,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复合型学科。方志学名词,最先由中国梁启超于1924年提出。[1]

简介

方志学是研究方志现象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类别和功能,以及编[zuǎn]理论。方志是综合记述一个地区情况的著作,内容包括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人物、风俗、灾害、文艺等,大多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但也有以山、水等为单位的。在中国,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传下浩翰的卷[zhì],今仍在普遍进行修志工作,这在世界各国是无可相比的。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方志的产生和发展、方志的性质和分类、方志的特征和功能、志书编纂理论、旧志整理和方志利用、方志批评和志书评论、方志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方志学由理论方志学、方志编纂学、方志学史3个基本结构组成。方志学理论体系就是由这些结构及其衍生结构所构成的,它的发展则是其基本结构和衍生结构的改进和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