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新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电影革新运动。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电影运动。以1959年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戛纳电影节上凭借处女作《四百击》获得最佳导演奖作为这场运动兴起的标志性事件。[1]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它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2]它引起了人们对电影作品个人风格的注重,形成了导演中心的观念;以打破传统电影观念为标榜的青年电影创作群体的涌现,为世界电影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创新运动勇开先河。“新浪潮”所提出的“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的“作者电影”电影观念以及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等解放思想的做法,不但创造了法国乃至欧洲电影史,也深深影响了包括新德国电影、新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第五代和新生代在内的创作轨迹。[3]
简介
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50年代中期,法国一批年轻的电影人经常 在电影期刊《电影手册》上撰文攻击当时颇有声望的电影导演。例如,特吕弗就写道:“对于改编来讲,我只承认由电影人所写的剧本的价值,奥瑞茨与巴斯特(当时最负盛名的剧作家)实质上只是文学家,我在此谴责他们低估电影的傲慢态度。”让-吕克·戈达尔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21位当时的重要导演,指出“他们的镜头运动如此笨拙,影片主题十分拙劣,演员表演呆板,对话缺乏意义,总之,他们不知道如何创作电影,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电影是什么”。弗朗索瓦·特吕弗、戈达尔,以及克劳德·夏布洛尔、埃里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等人,一起推崇几个被认为已经过时的导演如让·雷诺阿、麦克斯·奥菲尔斯,以及非通俗路线的罗伯特·布列松、雅克·塔蒂等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评论家在攻击当时法国的电影制度时,并不觉得与欣赏好莱坞的商业影片之间有什么矛盾。《电影手册》派的这些年轻造反派认为,美国电影中的这些作者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因为每一位作者导演都会尝试在大量生产的制片制度中,在类型片上留下个人特殊的印记。从好莱坞的历史沿革来看,霍华德·霍克斯、奥托·普雷明格、塞缪尔·富勒、文森特·明柰[nài]利、尼古拉斯·雷伊、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等人,绝非艺术匠人可 比,他们的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用特吕弗的话来讲:“没有所谓的作品,只有作者。”戈达尔后来表示:“我们的成功体现在一个重要原则被认可,这就是像希区柯克的影片被承认为与阿拉贡所写的书一样重要。电影作者们应当感谢我们,使他们最终能够进入艺术史的殿堂。”的确,这些批评家极力推崇的许多好莱坞导演至今仍然赢得人们的称颂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