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文化遗址

浙江杭州萧山区城厢镇的古迹
跨湖桥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南城厢街道湘湖村。遗址面积近15万平方米。经过1990年、2001年、2002年三次发掘。发现了建筑遗迹、独木舟及其相关的重要遗迹,出土遗物有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和一些动植物遗存。经过碳十四标本测定,遗址的绝对年代在距今8000年~70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在浙江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是继河姆渡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1]
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骨[]、稻谷,年代超过河姆渡罗家角遗址,将长江下游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又提前了一千年,为农业起源的研究增加了不可多得的材料,为研究整个长江流域文化格局以及以后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跨湖桥遗址作为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地,是跨湖桥文化中内涵最丰富、遗物最多的遗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意义

湘湖成湖于宋代,由于长期湖底淤泥沉积,遗址表土厚达3—4米,因而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1990年至今,跨湖桥遗址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测定,其年代在7000--8000年间。由于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新颖,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2年11月,在跨湖桥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这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和相关遗迹。2003年5月,在湘湖的下孙自然村又发现了与跨湖桥文化同类型的遗址——下孙遗址。
2004年12月,在有全国11家权威博物馆和考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的跨湖桥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专家组成员严文明代表参加“跨湖桥”考古学术研究会”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11家权威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的35位专家学者,宣布“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将浙江的人类文明史提到了8000年前,打破了长江下游原来所认识的史前文化格局,证明了浙江的文明史是由多个源流谱系组成的,为研究整个长江流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意味着它将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史前文化并驾齐驱,成为浙江日前年代最早的考古文化概念,这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区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对于进一步丰富萧山文化内涵,提高萧山知名度,扩大萧山对外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