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庸-抖音百科
罗庸(1900年4月13日—1950年6月25日),原名罗松林,蒙古族,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国学家、教育家。字膺[yīng]中,号习坎,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1][2][3]原籍江苏江都,出生于北京,是清初扬州八大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先后入学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国学门、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先后在教育部任职兼北大讲师,加入三时学会、参与创办华北大学、曾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学,[4][5]1927年任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任教国立北京大学,1937—1938年任教长沙临时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6]1939年秋,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导师兼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1944年任云南大学特邀导师,1946年任昆明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主任,1949年,在梁漱溟创办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重庆北碚。著有:《中国文学史导论》《陶诗编年》《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汉魏六朝诗选》等。罗庸还被认为是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的词作者或作者之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碑文乃罗庸手书。[7] 人物经历
罗庸(1900~1950),蒙古族。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字膺中,号习坎,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江苏江都,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生于北京。 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1919年改称国文系)学习,1920年毕业。1922年以《清代小学家书目提要及其治学方法》的选题,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1年11月,蔡元培向北大评议会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 大纲提案》,获得通过。 1922年1月,北大正式成立研究所国学门进修研究生,期间曾著有《尹文子校释》,与史学家郑天挺、藏学家张煦(字怡荪[sūn])是同学。1924年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兼任北大讲师,女师大、北师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