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勒姆的女巫》(英文:The Crucible)是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代表作,又名《严峻的考验》《炼狱》,2020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2]《萨勒姆的女巫》于1953年在马丁·贝克剧院首次公演,同年获得了安托尼特·佩里舞台优秀剧目,并曾以633场的连演记录成为百老汇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3][4]1957年,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把《萨勒姆的女巫》改编为电影。[2] 《萨勒姆的女巫》是以1692年发生在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的一场株连400多人、绞死72人的“猎巫案”事件作为素材原型的一部借古讽今的现实主义戏剧。《萨勒姆的女巫》讲述了清教主义笼罩下的小镇出现了“女巫”,牧师巴里斯请来相邻教区的“驱魔高手”来协助调查。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开始相互怀疑、揭发甚至诬陷,随之引发蝴蝶效应,少女们的森林之舞最终将小镇变成了炼狱。男主人公普洛克托被人诬陷,却不愿以出 卖朋友、出卖灵魂为代价换取屈辱的生存的故事。[3][2] 在《萨勒姆的女巫》中,米勒借古讽今,采用犀利的舞台语言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批判了人性中明哲保身、伺机报复、攫为己有的邪恶品质,揭示了强权势力的残酷无情,并通过男主人公普洛克托以良知对抗权威、以自我奋战群恐、以名声抨击报复的种种胜利,抨击了麦卡锡主义泯灭良心、麻痹思想、扼杀自我、蓄意报复的邪恶反动本质,向世人昭显了正义的力量。[5]
创作背景
《萨勒姆的女巫》取材于1692年发生在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的“逐巫”案。该镇一群姑娘深夜来到树林里狂欢跳舞、裸体奔跑,结果被一些居心叵[pǒ]测的人咬定是巫术作怪。于是,姑娘们开始了呐喊指控。一场以指控、逼供和株连为特征的“逐巫”行动在该镇全面铺开,众多心怀鬼胎之人藉此报复邻里之间的怨恨、羡慕、嫉妒以及过失,从而造成了恐慌、盲从和宗教狂热的可怕氛围。在这样的行动中,许多无辜的村民受到指控,被捕入狱,面临着绞刑和被剥夺财产的厄运“逐巫”运动中,人人自危,人性沉沦,不少人为了活命,或者被迫承认犯有子虚乌有的罪名,或者陷入歇 斯底里转而指控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