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

中国打击乐器
梆子,又名梆板,是中国的一种木制类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1]
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梆子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史

梆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最初是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在戏曲中,梆子用于各类民族乐队,因最早用于伴奏各种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强拍上,以增加戏剧气氛。
梆子在一些民间器乐合奏以及戏曲、曲艺伴奏乐队中常被使用,逐渐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