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醴陵县志》是由刘谦总纂,于1948年由县长陈鲲主修完成的大型地方志书籍。该书详细记录了湖北醴陵地区在民国时期的众多重要事件和历史变迁。全书分为多个类别和子目,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地理、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该书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详尽,而且在地图绘制和语言学研究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贡献[1]。
历史背景
民国《醴陵县志》的编纂始于1936年,由当时的县长贺笠青发起。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资金短缺,编纂工作曾多次中断。历经九位县长的主持,耗时十三年之久,最终在1948年由县长陈鲲主修,刘谦总纂完成了这部县志。该书分为三大类,即图、记、志,并将表、传分散在各个专门的志书中。全书共有16门70目,其中包括详细的舆图和大事记,以及涵盖广泛领域的13个专志[2]。
编纂特点
《民国醴陵县志》的地图采用了现代科学方法绘制,色彩鲜明,能够清晰展现全县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大事记的时间跨度从西汉高后四年至1947年,详细记录了当地的诸多历史事件。专志除了文字描述外,还附有各种表格,使得全书的信息非常完备。此外,该书在方言志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对于语音的分析使用了国际音标,这在当时的地方志中是非常罕见的。氏族志中的氏族表收录了全县318个家族的历史渊源和人口数据,为后来的人口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末的《醴陵沦陷纪事本末》更是为湖南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