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震

国民党高级将领
孙震(1892年2月5日—1985年9月9日),字德操,本名定[mào],又名杼,号梦僧,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绍兴山阴县,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二级上将。[1][2][3]
孙震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期间因参加反袁斗争遭北洋政府通缉。1915年,孙震投入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麾下,历任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25年升任川西北屯殖军副司令,兼川军第二十一师师长。北伐战争期间,孙震因与上级田颂尧出现矛盾,随即投靠蒋介石。1935年,在蒋介石的操纵下,孙震取代田颂尧成为第二十九军军长。抗战全面爆发后,孙震升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四十一军军长,率部出川抗日,增援山西战场,协守石家庄阳泉、娘子关等地,参加太原保卫战。1938年初,孙震所部转入徐州附近,防守鲁南地区,在山东邹县、滕县与日军[áo]战两个月,有效增援徐州会战;滕县保卫战期间,孙震所部两个师奉命阻击日军,伤亡惨重,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此后,孙震又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孙震率部参加鄂北会战,同年获授陆军上将,后又率部参加随枣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长衡会战等战役,屡立战功。1946年5月,孙震调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官,追随蒋介石参加内战,与解放军作战过程中,孙震所部节节败退。1947年6月,孙震调任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主任,次年8月,出任华中“剿匪”副总司令兼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淮海战役期间,孙震所部第十六兵团全军覆没。1949年2月,孙震改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川东绥靖司令,四川解放前夕孙震拒绝通电起义,后逃往台湾。孙震赴台后,多任闲职,在1959年退役,晚年著有《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录》《懋园随笔》等作品。1985年9月9日,孙震在台湾病逝,终年九十三岁。[1][2][3]
学者马宣伟评价孙震在军中以勇敢善战著称,又精于出谋划策,注意对部队的训练和建设,在官兵中具有威望。[2]抗战八年中,孙震从未离开前线。蒋介石称赞他:“抗日以来,建勋最多,辛劳最甚。”[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